四川化工厂——青白江最深处的记忆
发表时间: 2025-03-25 00:35:29 发布者:油漆知识
四川肥料厂作为“一五”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之一,于1956年落户青白江,从此便在青白江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川化厂成立于1956年,1992年被国家认定为“特大型企业”,1994年组建成立四川川化集团公司,1996年更名为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9月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唯一发起人,设立川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立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化成为其控股子公司之一;2015年3月,川化产权无偿划转至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56年8月1日,化学工业部又更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肥料厂
2006年川化、泸天化等省内多家化工企业整合相关资源,组建成立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化成为其控股子公司之一
2015年3月,四川能投与化工控股签订《托管协议》,四川能投正式托管川化集团; 12月4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定,将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持四川化工控股100%产权无偿划转至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56年,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之一的四川肥料厂确定在金堂县建设,厂址选在紧邻的新都县华严乡境,中四川省委为了适应工业建设需要,决定设置四川省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于1956年6月筹建,10月18日正式成立。9月1日,四川肥料厂破土动工,拉开了金堂工业区的建设序幕。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本着建设工业城市的目标,按照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组建并运转,在城市规划、土地征拨、公路修建、劳动力调配、建材供应组织运输力量、编制工资和材料价目表、建设商业供应和服务网点、修建学校维护社会治安和保卫工业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支援了四川肥料厂的建设,行使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
1957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当年基本建设总额比上年降低18%。金堂工业区拟建的7个项目中,只保留了四川肥料厂一个在建项目。7月10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撤销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的通知。12月,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正式公开宣布撤销。
1958年第一季度,四川肥料厂第一期主体工程土建施工进入高潮,实施工程单位的人员及家属持续不断的增加。由于金堂工业区建委撤销,很多本应属于地方行政管理范围的工作都落在现场实施工程单位头上,成为企业的负担。3月20日,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请示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要求在肥料厂建设地区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并建议命名为青白江工人镇。
随着多家大规模的公司的新建,职工及家属人数猛增,工业建设中的问题和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市政管理等问题都急需解决,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又分别于5月、12月两次报请省委、市委尽快批准建立工人镇,以加强对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药卫生、治安消防和商业、服务业的管理,以便厂方集中精力于工业建设。
1959年11月8日,成都市委再次就金堂工业区范围内的新都县弥牟乡、金堂县华严乡、大同乡以及华阳县西河乡划归成都市的同题向四川省委请示。12日,省委批复成都市委关于成立金堂工业区的请示,同意以上4个乡划归成都市管辖,其中华严大同、弥牟3个乡划入金堂工业区。
1960年1月25日,青白江区筹备组在川化厂招待所召开金堂、新都二县和川化、成钢二厂的负责人参加的交接会,宣布成都市青白江区正式建立。
1950年,全国第一次化工会议召开,决定全力发展化学肥料,并在吉林、兰州、太原和四川建设四座氮肥厂。前三套从苏联成套引进,四川的这一套则利用当时苏联的技术自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厂址选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1953年5月1日,中央化工局决定成立“四川新厂筹备处”,同年奉命与永利川厂正式合并。由于乐山五通桥老龙坝交通不便且雷击频繁,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经多次勘察,1956年4月,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批准在金堂县华严乡建厂,9月1日动工。工程由化工部氮肥工业设计院、基本化学设计院、勘察设计院、建工部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等分别承担有关设计。
主要设备、不锈钢管等由前捷克前苏联进口。1952年7月、1956年10月,分别向捷签订设备合同94台/1954吨、83台/2165吨,向苏签订钢材合同1300吨。国内设备供应,以一机部为主,化工部、二机部协作,安排高压机泵等设备订货与试制。
全国有20个省、市254个工厂为四川化工厂的建设协作服务。建筑工程由建工部西南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安装工程由四川省第三设施安装公司承担。厂工程处承担部分工程安装收尾和调试工作。
1957年12月宝成线铁路青白江车站至四川肥料厂专用线路建成,成都至四川肥料厂35千伏输电线路也相继建成。
1958年5月厂房和设备基础陆续完成,进入设备安装。年末合成氨第一套主体设备就位。
1959年硫酸、硫铵安装,9月竣工调试。9月27日合成氨试车出氨;30日硫铵投料试车出产品,结束了四川盆地不产化肥的历史。10 月 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开通成都市城区至川化厂的客运专线年第一套硝酸、硝铵安装就绪,12月化工试车,1961年2月13日、14日出硝酸、硝铵。
根据国家计划,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其中1套安排在四川化工厂1972年底四川化工厂和日本TEC公司谈判,引进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年产48万吨尿素装置。1973年4月10日签订合同,经中日两国政府批准,合同于1973年5月16日生效。
该合同规定,装置区内工程由日方负责设计,土建工程由中方完成。界区外全部设计由中方负责,国内设计以化工部第八设计院为主,四川化工厂设计所等八个单位配合完成。土建施工由四川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安装工程由四川省第一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承担。其中,尿素装置的一部分由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承担。土建工程的大型构件和安装工程部分设备的吊装由省第一机械化施工公司承担。
为保证建设顺利推进,四川省委于1973年3月14日以川委函(73)10号文批复省建委关于四川化工厂现场党委和现场指挥部领导成员的请示报告,成都市委书记冯焕武任四川化工厂现场党委书记和四川化工厂现场指挥部指挥长,成都市委基建部长、市建委主任姚体信任四川化工厂现场党委委员和四川化工厂现场指挥部成员。
省、市和当地有关部门,对党中央确定的这一个项目十分重视,大力协同,密切配合。运输部门为装载超长、超宽重型设备专门准备了拖挂车辆;省、市交通部门为薄弱环节加宽公路;加固桥梁;改造港口;省市公安部门沿途为设备运输保驾护航。
这套远在国外的成套化肥装置,终于按时完整到达四川化工厂。该工程从开工到装置联动试车,经历了22个月零8天。1977年1月1日起正式交付生产。
1978年11月,四川省化学工业厅在广州交易会上同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洽谈了补偿贸易引进国外三聚氰胺装置项目,成都市委组织了计委、建委、经委、外贸、银行、财政环保、设计及化工管理等部门,要求各施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建设引进三聚氰胺装置的各项工作。
原定该项目在望江化工厂建设,后因望江化工厂地理条件较差等原因,不适应建设发展要求,同年12月及时改在成都天然气化工厂布点建设。新厂点决定后,该厂立即同联合谈判组赴北京与意大利蒙特爱迪生公司进行谈判,确定了三聚氰胺装置能力为1.2万吨/年,建设期限30个月。
随着前期工作的深入进展,建设资金量大、时间急的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市财政不堪重负,无力支撑。为不使前期大量准备工作付之东流,合同失效,最终由市政府决定并由市领导出面,同四川化工厂协商转移。四川化工厂经过经济、技术了解和分析,认为该三聚氰胺引进装置适合川化发展需要,大有可为,立即接过合同,按程序开展建设工作。这个经成都市各有关部门一起努力,引进手续基本就绪的三聚氰胺工程建设项目,最终打破地方界限,由成都市转移到四川化工厂建设。
川化厂是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全国十八个大型化工基地之一,那个时代,它和成都青白江乃至青白江大多数人的命运都紧密联结在一起。彼时的川化,占地220公顷(约2200000平方米),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下班时,万人骑车出厂门,甚至需要交警指挥交通。
历经“因厂建区” “因工兴区”的光辉岁月,青白江慢慢地发展成四川省内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率先成为成都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经济强区。
辉煌时期,川化厂与攀成钢曾占据青白江区工业总产值 70% 以上,同时还拥有着 4 万余名职工与家属。
从四川肥料厂到四川化工厂,再到川化集团,始终占据着青白江工业的半壁江山。曾经的川化养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厂区周边形成了川化人自己的生态圈,医院、市场、学校应有尽有,几乎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城市。
曾经的川化医院于2003年与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合并,后升格为三级甲等医院;而川化中学也于2003年移交地方,校名由四川化工总厂子弟中学更名为“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如今已成为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川化于2014年全面关停,这家过去的全国五百强企业、西南化工巨擘,曾作为青白江的代名词开拓了一个时代,更铸造了无数川化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