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华泰 制造业重估:化工品需求引擎的切换
发表时间: 2025-03-05 12:54:29 发布者:欧宝娱乐手机版下载安装-船舶漆
目前市场对国内化工品出口伴随下游出口的拆分和研究较少,本篇报告对C2~C4、化纤印染、塑料橡胶、聚氨酯、氯碱、化肥、食饲药添加剂等子行业多个代表性产品出口敞口进行估算和分析,对于化工出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大家都认为出口已成为中国化工品重要增长引擎,尤其针对亚非拉国家(地区)的出口,考虑到亚非拉国家(地区)制造业整体仍不具备优势,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助力中国超高的性价比化工品的增量需求。同时考虑内需端地产、消费等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叠加化工品新产能周期接近尾声及企业自主调整等助力,我们大家都认为本轮化工周期品复苏将具备供需面共同支撑。具备全球优势的化工企业在行业景气触底后将迎来重估。
我国化工品除直接出口外,亦伴随下游制品大量出口,据我们测算,52个代表性品种20-24年总外需敞口高于40%,且近年保持增长态势。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中国化工品具备增量需求空间,尤其人口增速更快的亚非拉国家(地区)人均消费量提升空间显著。而中国化工品依托庞大且齐全的制造业,形成的规模化、一体化优势,结合能源、运输等基础设施配套及专业化劳动力等因素,在长期仍将成为全世界供给主导力量。具备全球优势的化工企业在行业景气触底后将迎来重估。
2022年中国化工销售/出口贸易额占全球44%/10.2%,较12年提升13/4.4pct。我们测算20-24年52个代表性品种直接出口占比多数介于0%~20%,偏中下游的异氰酸酯/钛白粉/氨基酸等占比较高;考虑伴随下游出口后,多数产品出口敞口(直接&伴随下游出口占比)高于40%,且整体呈上升态势。尤其涤纶长丝、瓶片、MDI等出口敞口21-22年提升较快,虽23-24年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在地缘冲突和全球能源高价等环境下,国内化工品的供应链稳定性等优势进一步显现。
伴随中国化工品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未来伴随地产、家电、汽车等领域需求增速中枢较2010s渐下移,以及大类化工品国产替代的逐步完善,内需增速或较2010s有所放缓,海外(出口)需求潜力将成为未来中国化工品需求端的重要观测变量。依照我们统计,代表性产品如塑料和聚酯等,中国、中东和非洲、南美洲、南亚与东南亚等人均消费量整体仍明显低于西欧、北美等,未来增量空间可观,而中国化工品依托性价比等全球竞争优势在数十年内有望继续成为供给主导力量,其中亚非拉国家(地区)由于制造业整体不具备优势,或成为未来中国化工品的重要需求量开始上涨引擎。
根据我们统计,2024年多数代表性化工品开工率水平和过剩程度(以表观消费量/产能计)较22-23年已有显著改善,且多数产品25E/26E/27E产能增速逐步放缓,其中乙二醇/PX/涤纶长丝/PA6/氨纶/PC/有机硅/氨基酸等较为显著。短中期而言,伴随内需复苏及出口(亚非拉)支撑,叠加供给端产能增速放缓及竞争格局优化,我们大家都认为2025年行业或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中长期而言,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品种,如异氰酸酯/聚酯/有机硅/钛白粉/氨基酸/氨纶等,在行业景气触底后将迎来重估,建议把握优质头部企业的长期投资机遇。
近年来,国内化工品依托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稳定性、工业化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上下游配套和副产品自我消纳等优势,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化工品需求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同时,由于化工品终端涉及地产、基建、交通运输设备、电子、汽车、家电、纺服、农业等诸多领域,多数化工品除直接出口贸易,亦可伴随下游制品出口。本篇报告对C2~C4、化纤印染、塑料橡胶、聚氨酯、氯碱、化肥、食饲药添加剂等子行业代表性产品的直接出口占比(=直接出口量/产量)和出口敞口(=直接&间接出口量/产量)进行估算分析,综合探讨出口端对于国内化工品需求的影响。从结论来看:
1)多数化工品出口敞口较高且近年保持增长态势,出口(亚非拉)贡献国内化工品可观的需求增量。依照我们估算,若考虑伴随下游产品出口,代表性化工品中,大部分产品出口敞口均在20%以上,且半数产品出口敞口高于40%,且近年出口敞口仍在增长,而其中亚非拉地区是国内较多化工品具备可观出口增量的区域,考虑到亚非拉国家(地区)制造业整体仍不具备优势,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助力中国超高的性价比化工品的增量需求,因而出口需求量开始上涨有望对本轮化工复苏提供持续的助力。
2)我们大家都认为中国化工品仍将具备持续的需求量开始上涨驱动力,而其中需求导向或逐步转为出口。伴随2010年以来中国化工品竞争力和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海外(出口)需求的增长潜力将成为中国化工品未来需求端的重要观测变量。而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人口增长和增速情况去看,我们大家都认为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尤其是亚非拉国家(地区)人口的迅速增加,未来全球化工品需求仍有显著增量空间。从化工品的长期竞争力来看,能源供应稳定性、规模、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上下游配套、副产品自我消纳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是构建化工产业长期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中国化工产业充分具备上述优势,因而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数十年内仍将成为全世界化工品供给主导方。相较而言,我们大家都认为美国、中东等具备能源/资源优势的国家(地区),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在上游石化原料(如烯烃、芳烃)等方面或具备中长期竞争力,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高、全产业链配套优势等并不占优,在大多数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领域或仍难以建立长期优势;而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阶段性仍将持续受制于能源/资源/电力供应、制造业竞争力不佳等因素。
3)多数化工品步入2021年以来新一轮扩产尾声,内外需助力叠加供给侧自主调整优化,我们对本轮化工复苏不悲观。依照我们统计,2024年多数代表性化工品开工率水平和过剩程度(以表观消费量/产能计)较22-23年均有显著改善,且25E/26E/27E产能增速逐步放缓,其中乙二醇、PX、涤纶长丝、PA6、氨纶、PC、有机硅、氨基酸等较为显著。我们大家都认为,由于竞争格局的恶化导致22H2以来化工多数子行业盈利中枢显著下移,盈利偏弱下,未来企业资本开支意愿或逐步降低,行业供给侧自我调整和优化亦将助力本轮周期上行。
1、目前市场对国内化工品出口伴随下游出口的拆分和研究较少,本篇报告对C2~C4、化纤印染、塑料橡胶、聚氨酯、氯碱、化肥、食饲药添加剂等子行业多个代表性产品出口敞口进行估算和分析,对于化工出口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市场对未来中国化工品的需求前景存在担忧,报告通过对化工品直接出口、伴随下游出口以及出口去向等分析,我们大家都认为出口已成为中国化工品重要增长引擎,尤其针对亚非拉国家(地区)的出口,考虑到亚非拉国家(地区)制造业整体仍不具备优势,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助力中国超高的性价比化工品的增量需求。同时考虑内需端地产、消费等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叠加化工品新产能周期接近尾声及企业自主调整等助力,我们大家都认为本轮化工周期品复苏将具备供需面共同支撑。
近年来我国化工品销售和贸易额一直增长,且占全球份额比重亦持续提升。据CEFIC,2022年我国化工品销售额达23902亿欧元,全球占比达44%,较2012年提升13pct,而欧美、日韩等传统化工生产国(地区)占全球比重则呈现下滑趋势;另据WTO,2022年中国化工品出口贸易额约3132亿美元,全球占比约10.2%,较2012年提升4.4pct,而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亦呈现下滑趋势。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化工依托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稳定性、规模、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上下游配套、副产品自我消纳等优势,近年来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化工品需求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同时,由于化工品终端涉及地产、基建、交通运输设备、电子、汽车、家电、纺服、农业等诸多领域,多数化工品除直接出口贸易,亦可伴随下游制品出口。据WTO,2022年国内汽车产品、办公设备、机械和运输设备、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额占全球出口贸易额比重分别约8%/30%/22%/42%/32%,且2010年以来整体呈上涨的趋势;另据海关总署、中纤网等数据,2024年国内汽车、冰箱、空调、服装的出口占比分别约19%/77%/52%/23%。我们大家都认为各细致划分领域对上游化工品的间接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
本报告将对C2~C4、化纤印染、塑料橡胶、聚氨酯、氯碱、化肥、食饲药添加剂等子行业代表性产品的直接出口占比(=直接出口量/产量)和出口敞口(=直接&间接出口量/产量)进行估算分析,综合探讨出口端对于国内化工品需求的影响。以PX-PTA-聚酯产业链为例,产业链各环节化工品出口占比和出口敞口的穿透、估算流程下图所示。
1)直接出口方面:52个代表性化工品中,20-24年直接出口占比大部分在40%以下,其中0%~20%、20%~40%、40%以上的产品分别34/13/5个,占比65%/25%/10%。整体而言,上游基础化工原料,如C2~C4、芳烃、烯烃、氯碱等直接出口占比较低,而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可直接进行简单后道加工(多为轻资产加工公司)位置的涤纶、异氰酸酯、钛白粉、有机硅和氨基酸等直接出口占比相对较高。
2)总出口敞口方面:除地产关联度较高或出口受抑制的产品外,产品出口敞口均在20%以上,且50%的产品出口敞口高于40%,其中,总出口敞口0%~20%、20%~40%、40%~60%、60%以上的产品分别2/24/23/3个,占比4%/46%/44%/6%。同时,部分产品在21-22年出口敞口提升较快,23-24年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如涤纶长丝、瓶片和MDI等),我们大家都认为阶段性波动主要受供应链及政策扰动担忧所致,并不影响外需增长的趋势。
1)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占比均较低(总敞口较低):品种较少,主要是部分地产链(如纯碱、PVC)、出口受政策约束的产品(如尿素等)。其中:PVC下游主要是内需主导的地产领域,整体出口敞口不高,但近年直接出口占比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24年较2020年提升约8pct),主要是国内地产等需求偏弱,而亚非拉等国家(地区)需求持续增长带动;纯碱由于终端需求以地产为主,且海外低成本天然碱产能较多,出口敞口亦偏低;尿素方面,2022年以来地缘冲突和粮食安全背景下,出口受政策约束,因而出口较少且呈现下降态势。
2)直接出口占比低但间接出口占比高(总敞口较高):主要是C2-C4/芳烃等基础石化原料(如醋酸、乙二醇、环氧丙烷、双酚A),以及纺服产业链化工品(如涤纶长丝、锦纶、氨纶等)。基础石化原料由于运输难度、深加工能力(如聚合)要求等,通常需再加工成下游环节产品再出口,因此直接出口占比多数偏低,但由于国内化工下游制造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因此该类产品间接出口和总出口敞口仍然较高;纺服产业链化工品则受益于国内纺织品和服装的制造优势,伴随下游出口的占比整体较高。
3)直接出口占比高但间接出口占比低(总敞口较高):主要是偏下游环节的精细化工品类(如维生素、氨基酸、农药等)。通常系产能集中在国内(海外产能由于成本劣势等逐步清退)而终端需求仍以海外为主、且后道加工方式简单(如混配)的产品,以及农业产业链等出口关联度较低的化工品。
4)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占比均较高(总敞口较高):此类品种数目较多,大多是基础石化原料的偏下游环节产品,如MDI、TDI、钛白粉、有机硅等,该类产品自身生产环节和下游终端(家电、汽车等)领域国内均具备制造优势,因此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占比均较高。
同时,依照我们的估算结果,代表性52个化工品中,多数产品近五年(2020-2024年)的直接出口占比均值或总出口敞口均值均高于2018-2022年,由此可见近年来多数化工品出口敞口整体仍在持续增长,出口份额提升对国内化工品需求增量具备显著的带动作用。
我们认为,伴随中国化工品竞争力和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未来化工品的国内需求方面,伴随地产、家电、汽车等领域需求增速中枢较2010s有所下移,以及大类化工品国产替代的逐步完善,化工品内需增速较2010s放缓,海外需求的增长已成为中国化工品需求量开始上涨的新引擎。化工品经过2010s中国企业的竞争,诸多新材料、中高端产品已降至“平民价”,作为基础材料消费门槛较低,而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人口增长和增速情况去看,我们大家都认为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尤其是亚非拉国家(地区)人口的迅速增加,未来全球化工品需求仍有显著增量空间,而中国化工品依托国内规模化、一体化竞争优势,未来海外需求亦有望随之增长。
以塑料和聚酯材料为例,据Bloomberg、世界银行等,2000s以来全球PP、PE、PET等基础化工材料的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人均消费量而言,中国、中东和非洲、南美洲、南亚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整体仍低于西欧、北美、东北亚(不含中国)、东欧等国家(地区),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就人均消费量增速而言,中国、中东和非洲、南美洲、南亚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增速则明显高于西欧、北美、东北亚(不含中国)、东欧等国家(地区)。
参考华泰化工团队2024年11月04日发布的研报《出口亚非拉成为化工品重要增长引擎》,“伴随出口贸易额一直增长,出口对国内化工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针对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地区)出口成为中国化工品需求的重要增长引擎……”,依照我们统计,近年来亚非拉地区亦是国内较多化工品具备可观出口增量的区域,考虑到亚非拉国家(地区)制造业整体仍不具备优势,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望持续助力中国超高的性价比化工品的增量需求。
从中国化工行业的竞争力来看,能源供应稳定性、交通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上下游配套、副产品自我消纳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是构建化工产业长期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结合中国内需而形成的庞大且门类齐全的下游制造业,规模——对化工生产的成本控制、副产品利用影响较大因素——在中国构成了海外企业难以逾越的壁垒。而中国化工产业充分具备上述优势,因而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数十年内仍将成为全世界化工品供给主导方。
相较而言,我们大家都认为美国、中东等具备能源/资源优势的国家(地区),依托资源/能源优势在上游原料(如烯烃、化肥)等方面或具备中长期竞争力,但由于其劳动力成本高、全产业链配套优势等并不占优,在大多数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领域或仍难以建立长期优势;而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阶段性仍将持续受制于能源/资源/电力供应、制造业竞争力不佳、规模优势难以建立等因素。
由于行业新产能持续投放及需求不足,化工行业整体价格价差于22H2陷入低谷,目前仍处近十年相对低位,但伴随国内地产、消费等政策发力,2025年内需有望改善,外需方面考虑出口端助力(尤其亚非拉地区带动),我们大家都认为未来化工品复苏将具备需求侧支撑。
供给而言,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12月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固定资产完成额累计同比+8.6%,增速较21-23年显著放缓。另据我们统计,截至24Q3末纳入我们统计范围的478家A股化工上市企业(不含“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在建工程余额6236亿元,同环比增长8%/6%,资本开支增速较21-23年亦显著放缓。
我们认为,虽然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积累了大量盈利的大型化工企业基于一体化战略仍在进行资本开支,而全球需求潜在增速及中国化工行业可替代份额已不如2012年资本开支高位阶段,竞争格局的恶化导致22H2以来化工多数子行业盈利中枢下移,盈利偏弱下,企业资本开支意愿有望逐步降低,行业供给侧迎来自我调整和优化阶段。且依照我们统计,2024年多数代表性化工品开工率水平和过剩程度(以表观消费量/产能计)较22-23年均有显著改善,且25E/26E/27E产能增速逐步放缓。
根据我们统计,由于产能增速逐步放缓,叠加相对低价下国内下游使用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出口增长等因素,PC、氨纶、有机硅、苏氨酸等代表性产品供需面有望持续改善。
整体而言,我们大家都认为伴随2016年以来国内化工行业进入大型化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整体竞争优势及产品丰富度逐步提升,并带动下游制品增强出口优势,近年来中国化工产品总出口敞口已明显提升。短中期而言,考虑多数化工品价格价差已处于近10年相对低位,产品景气下滑空间存在限制,且伴随内需复苏及出口(亚非拉)等支撑,叠加供给端产能增速放缓及竞争格局优化,行业有望进入主动补库周期,2025年或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建议关注内外需韧性且竞争格局率先改善的品种,包括制冷剂、氨基酸、有机硅、异氰酸酯、氨纶、PC等品种。中长期而言,具备全球优势的化工企业在行业景气触底后将迎来重估。
化工品的整体需求依赖宏观环境,若未来国内地产、家电、纺服等终端需求下滑或改善没有到达预期,化工周期品仍可能面临盈利低迷的风险。
化工较多子行业国内出口占比较高,且部分化工品虽未直接出口,但将能以制品等形式伴随下游产品销售至海外。若海外需求出现下滑甚至衰退,出口型产品景气和企业盈利或面临压力。
若行业新产能投放加速或未来新产能规划开启新一轮增长,或影响化工品盈利回升进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